《老子》有言,自知者明。《荀子》记载,孔子问:智者若何?颜回答:智者自知。孔子称赞颜回“可谓明君子矣”。谈论自知,要回答三个问题,知什么?怎么知?知了怎么办?
自知,知什么?尧有欲谏之鼓,舜有诽谤之木,这句话出自《吕氏春秋》的《不苟论·自知》。《吕氏春秋》的自知,指的是自己知晓自己的过失和不足。《周易·系辞下传》云:“德薄而位尊,智小而谋大,力少而任重,鲜不及矣。”就是说,德行微薄而居位尊贵,智慧微小而企图很大,能力微弱而任务重大,很少有不遭受灾祸的。坚持底线思维,防止陷入“鲜不及”的境地,就要努力发现自身德薄之处、智小之处、力少之处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一般人都有自我肯定的“优越错觉”,认为自己比周围其他人更优秀。“优越错觉”,《老子》中称为“自是”,“自是者,不彰”“不自是,故彰”。承认自己德薄、智小、力少,需要很大勇气。
自知,怎么知?积极实践可以实现自知。有人介绍了一种方法,做完一件事情思考四个简单问题:最初想干什么?实际上发生了什么?为什么会发生?下次要改进什么?脚踏实地,总结经验,找出不足,提高自我,这样的实践是积极的实践。人的自知大部分是通过积极实践实现的。读书学习可以实现自知。《礼记·学记》云:学然后知不足。孔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“思齐”“自省”都是自知的途径,接受批评可以实现自知。《淮南子》说,“目见百步之外,不能自见其眦”,意思是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,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眼角。最能看清自己的不是自己,而是别人。诚恳接受批评,最能帮助自己看清自我,实现自知。
自知,知了怎么办?《史记》记载,商鞅为秦国相国时,问赵良自己治理秦国和百里奚相比怎么样。赵良直言不讳,指出其过失,奉劝归隐,否则,“亡可跷足而待”。商鞅明知赵良讲得有道理,但“弗从”,最后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。有扬长避短的。萧乾创作过一部长篇小说,反响挺好,但此后再没有创作长篇小说。当时他解释:“长篇小说固然能给一个人带来荣耀,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轻易获得的。经过创作《梦之谷》后我发现,自己在小天地里还能用心经营,却不能轻松驾驭那种‘大场面’。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,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。所以,我打算以后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到新闻写作上来。”有知错就改的。孔子曾称赞颜回“不贰过”,就是不会重复犯同样的过错。《左传》记载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: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
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,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,广泛听取意见,认真检视反思,把问题找实、把根源挖深,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,切实把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解决好。
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: